人们很难想象在19世纪初期合唱团怎么能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作品的,因为当时主流合作类型是歌剧,独唱为主。然而就在大众还在热衷商榷行、还是不行,没有完全接受的情况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康特纳托尔剧院上演了首部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合作表演《第九交响曲》的成功,引发舆论的剧烈反响和观众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实现这次创新交互的里程碑似的人物就是悲怆式音乐形象的作曲家路德维希%ub7凡%ub7贝多芬,而正是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为后世留下了无比激越富有激情的歌曲《欢乐颂》股票软件主力资金,(歌词作者就是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成为《第九交响曲》的灵魂与代表,这也是该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主题与亮色!
每当我们听到这部伟大的作品之时,无法想象晚年失聪严重的贝多芬是如何在1819年开始酝酿创作,一直到1823年12月才写完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的。
伟大的作曲家已经过世,当年首演的歌剧院也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当年无论是歌剧独领风骚还是交响乐的落寞都在《第九交响曲》的诞生里碰撞出新的火花。然而就是这么具有标志性的作品问世过程中,除了要感谢作曲家本身和那个时代以外,还要感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性,也是贝多芬的学生,康特纳托尔剧院管弦乐团派给他的创作专业的实习生安娜。具体资料已经无从查找,不过电影《第九交响曲》还是有艺术的形象再现。
展开剩余66%正是安娜最先接触到了这部作品并真正慧眼如炬领悟到了这部作品的不朽之处,才会有她积极的向乐团推荐的勇气与信心。新生事物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双向赋能,维也纳的观众们也是在激烈的文化辩识与进步需求中接受了它。
从历史记录里找出,年轻人是进步的火种和骨干。尽管剧院管弦乐团是高水准的,但完成这部伟大的创新之作还远远不够,整个演出团队汇聚了维也纳众多专业人士的参加。而且30岁左右的年轻人成为主要力量;估计经费保障也不充足,乐团前后一共就排练两次就公演了。可就是这个阵容一亮相,男女高音,男女中音四名歌手就脱颖而出并在欧洲声名鹊起。他们分别是18岁的女高音汉丽艾特%ub7松塔格,20岁的女中音卡洛琳翁格尔,28岁的男高音安东%ub7海辛格,37岁的男中音约瑟夫%ub7赛佩尔。
更为感人的是贝多芬成为这场音乐会的副指挥全程参加演出,担任指挥的是乐团指挥乌姆劳夫。电影里讲述的是贝多芬的学生安娜站在队伍里协助贝多芬完成指挥的桥段,但那是艺术表现手法,我相信安娜一定会参与这场盛大的表演,但从音乐素养的深厚作曲家和演奏家们,面对乐谱的把控能力和演绎水平都有清晰准确的节奏把握的。
演出赢得巨大成功!当演出结束,20岁卡洛琳%ub7翁格尔来到台前搀扶着贝多芬转过身来尽情感受观众们那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时,当在场的观众知道为他们带来如此伟大的交响乐艺术作品的作者竟是听不到声音的老者时,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振奋,也许这也是该作品再次发酵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的又一次升华吧!
该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式的小快板演绎两个主题,从严峻有力过渡到跌宕起伏仿佛令人们看到革命洪流前赴后继直向胜利。
第二乐章贝多芬打破传统慢板习俗,采用明朗振奋充满动力的主题,似乎令人们从阴云密布的战场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晴美的天空。
第三乐章采用了如歌柔板,可见贝多芬在变化创新上的用心与刻意。突出宁静安详,反映出大战中的短暂平息,结尾处响起号角,再次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法国音乐评论家柏辽兹称第三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序奏,人声汇聚成暴风骤雨闪电霹雳,整段乐曲充满惊心动魄刚毅必胜的思想表达。并在木管与提琴的结合下奏响《欢乐颂》的主题旋律,将必胜与成功的决心和喜悦透过音乐向全世界渲染,传递,为人们战胜困难鼓足勇气。
这首由卡拉扬指挥,录制于1968年的《第九交响曲》也与首演相距144年之久了股票软件主力资金,再次聆听经典,内心再次燃起激动的火焰,也为赢得二零二五好运势奏响开场曲。
发布于:山东省